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学生:“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厚植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是引导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方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要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纲要》指出:“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的命运与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的根本保障和必由之路。”高校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引导教师讲清楚、学生学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进而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如何让爱国主义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是高校需要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思政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适应青年学生的群体特征不断创新思政课方法手段,让思政课既有思想性、理论性,又有亲和力、针对性。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加大教材和课堂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比重,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所承载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相关课程要做好顶层设计,以历史视野、国际视野规划爱国主义教育,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四史”学习教育、国防教育等,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教学合力,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不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用好高校教师这个重要群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需要抓好高校教师群体,让他们成为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教师中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等活动,引导教师立足本职、拼搏奋斗、创新创造。制定科学的教师评价标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全心全意做引导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师要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丰富和优化课程资源,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教师还要利用好同学生联系密切的独特优势,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激励青年学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
紧密结合青年学生特点。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学生活泼、热情、开朗,富有向上的激情,但由于社会阅历不够,对许多问题的看法还不成熟。高校应紧紧围绕青年学生的群体特征和成长需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教育实效。把爱国主义内容融入党日团日、主题班会以及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之中,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让学生时刻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结合青年学生兴趣点和接受习惯,用好互联网平台,大力运用富有爱国主义气息的网络文学、动漫、短视频等作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把握青年学生充满激情、积极向上的个性,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宣传爱国英雄事迹,用英雄人物的故事和身边人的事迹引导青年学生把敬仰和感动转化为立志报国的实际行动。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烈士纪念设施,参加军事训练、冬令营夏令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学雷锋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公益活动等,更好了解国情民情,强化责任担当,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作者:大连海事大学必威BETWAY 曲建武、张晓静)